金沙威尼斯欢乐人城

高校思政教育的场景营造与运用

2021-11-25

高校思政教育的场景营造与运用

王琪

2021年11月25日08:5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笔者认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本标准,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顶层设计、调动各类资源、科学设计路径、追求育人实效,不断推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这一背景下,“场景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引入与运用,凸显出其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

“场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应用背景下,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场景”主要是指由信息与技术构建的无形的虚拟情境。依托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五个技术要素的日益普及完善,人类社会将很快进入场景传播时代。“场景”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是利用信息和技术手段,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创新,使其成为能够让青年学生进行多方感触和体验的“思政场景”,打破时空的限制,以更方便灵活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切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一种“平面性”,既通过教师的讲述、或者书本的记载传达思想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单纯的受众,其对获得的信息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将平面的讲述转化为脑海中的“立体场景”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融入。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搭建出来的“思政场景”本身就有“立体”的感官属性,教师的讲授不再是语言而是通过画面来展示,打破章节的限制、时空的隔阂、言语的平淡,实现对原有内容的再创造,学生也可以在即时的场景中与教师进行双向的反馈、与同学进行多样的交流,甚至可以跨过校园的范围参与社会的讨论,从而极大提升思想政治育人效果。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有更多的“物理依赖”,需要在一个固定的教室、借用一些教学设备以及课本实现知识的讲授和输出,这种育人环境为拓展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有关“人”的教育,需要更加人性化的、贴近青年学生特点的方便灵活的表述方式。“思政场景”是由信息和技术构建起来的,其具体表现形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手机等媒体平台就可以进行展现,而且在构建思政场景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个人化的设计,比如添加背景图案、环绕音乐、动画形象等,使得青年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身心愉悦的环境中获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实现心灵的高度契合。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升级。将“场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极大提升育人效果。首先,“场景思政”可以容纳更多的教育内容,不受一个教师、一本书、一堂课的限制,将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集中提炼和展示,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思政体验;其次,“场景思政”可以对接更多的学生,提高单门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获取各种信息,保证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获取同样的思政养料,实现各高校思政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最后,“场景思政”可以提升更优质的教育体验,通过场景的构建让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在浓郁的思政氛围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的场景营造

“场景”的运用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一种新生事物,实现思政教育与“场景”的有效融合、搭建高质量的“思政场景”需要多重的努力。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思政场景设计。思政场景设计的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凸显思政效果,能在场景的构建中将思政的元素充分融入,体现鲜明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育人的实践和价值导向;二是要贴合学生特点,让学生容易接受、方便接受、乐于接受,实现文化上的自觉认同,树立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体现专业特色,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以专业烘托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提升专业教学的育人效果,实现学生的“又红又专”、教师的“教学相长”。

必须要有相对完备的技术保障和硬件支持。思政场景的构建必须要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既要实现高效也要确保安全,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量力而行。场景的构建要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既需要校内资源的调动,比如校园服务器、网站运营、微信服务号推送等,也需要社会资源的一定介入,以更专业的技术力量提升品质,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技术安全问题,尤其高校作为青年汇聚之地,各种思想意识交汇,更需要把好意识形态关口,加强对相关思政场景内容的审核把关,保障教育内容的思想正确、方向正确、价值取向正确。

必须要有对相关成果的考核和更新体系。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推进完善的过程,对于“场景思政”的运用也应该保持一种行进的趋势,不断通过考核发现不足、补足短板并与时俱进的进行形式和内容的更新。要建立健全“场景思政”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参与人数、参与效果以及校外的辐射范围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将意识形态安全等要素作为必要指标,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寻找不足、凝聚经验、全面优化。要着眼于新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技术的新进步不断提升“场景思政”的整体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添加新的思政和技术元素,使其不断迸发思政的活力。

高校思政教育的场景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场景的构建和运用,体现了教育的规律、实现了育人的目标、吸纳了技术的优势,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空间。

就高校校内来说,“场景思政”可以成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际上也预示着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乃至学校的所有资源为思政教育服务,着力提升思政质效。“场景思政”以其内容的新颖、形式的灵活、效果的深化能够极大提升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嵌入式”的育人效果,使得学生有更多的心灵体验和发自内心的思考,真正的让思政效果入心、入脑、入行。

就整个高校教育来说,“场景思政”为不同高校间的思政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各个学校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育人特色、专业设定,但是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有立德树人的核心工作。“场景思政”一方面能够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物理距离,汇聚各种资源形成优质的思政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又能够借助互联网以及微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实现不同时间地点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最大程度的扩展思政教育效果。

就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场景思政”也搭建了一个社会资源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平台。高校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广大青年学子走出校门之后终究要在更为广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通过“场景思政”,广大高校师生的视野由校内延伸到了校外,教学实践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了更直接的对接,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具体而生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

(本文受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加强大学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路径和机制研究”(sk110202004)资助)

(作者简介:王琪,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高级政工师)

(责编:刘圆圆、秦华)


阅读 235 次数
更多: